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24 点击次数:104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主力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利后,被迫撤离中央苏区,踏上了充满挑战与意义的长征之路。
历史的发展最终验证了长征的战略决策是明智且具有深远意义的。然而,在当时的背景下,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对红军的这一行动持反对态度,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。首先,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可能对红军的战略判断存在分歧,他们或许认为长征的风险过大,不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。其次,共产国际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机构,可能更倾向于集中力量进行城市斗争,而非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。此外,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可能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了解不足,未能充分认识到长征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。这些因素综合起来,导致了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对红军长征的反对态度。
1934年5月,中央红军在反“围剿”战役中遭遇了严重挫折,形势不容乐观。为了应对这一局面,中央在瑞金紧急召开会议,商讨下一步的行动计划,最终决定实施战略转移。
那时候,中国共产党还得听共产国际的指挥,重要决策都得向共产国际汇报。所以,中央就把这个战略转移的提议提交给了共产国际,等着他们的批示。
共产国际迅速回复,基本认可红军转移以保存力量的计划,但同时指出,目前红军仍具备相当实力,中央苏区的资源也未耗尽。他们强调应积极组建新的武装队伍,在现有环境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身力量。
简单来说,共产国际反对红军转移的决定,他们认为红军和苏维埃根据地还有足够的战斗力,应该继续坚守阵地。
在共产国际掌握绝对话语权的背景下,中共中央被迫搁置了原定的红军战略转移方案,转而着手组建新的革命武装,以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压力。这一决策反映了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中国革命进程的深刻影响,也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局势下的战略调整。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持续围剿,中共中央不得不采取灵活策略,在巩固现有力量的同时,积极筹划新的军事部署,为后续的革命斗争积蓄力量。
进入9月,蒋介石为彻底消灭中央苏区,部署了一项名为"铁桶计划"的军事行动。他调动了150万军队和300余架战机,采取"分进合击"和"铁壁合围"的战术,意图对中央苏区实施全面歼灭。
当时红军的实际情况非常严峻,特别是在李德和博古的指挥下,部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。面对敌人精心策划的“铁桶计划”,红军几乎没有任何胜算。这种局面让红军的处境变得极其危险,随时可能陷入绝境。
在危急时刻,国民党赣北第四行署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莫雄,因反对蒋介石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策略,决定将这一机密计划透露给中共地下党员项与年。项与年得知后深感震惊,迅速行动,不顾艰难险阻,连夜赶路,最终在10月7日成功将这一重要情报送达中央苏区。
面对当前局势,党中央经过深入研讨后,果断作出了调整部署的决策。为应对复杂局面,中央决定迅速实施战略转移,以重新布局力量,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。这一决策体现了中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全局的统筹把握,旨在为后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。
1934年10月10日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共计8.6万余人,正式从革命根据地启程,踏上了一场充满挑战与历史意义的战略转移。这场后来被称为"长征"的军事行动,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,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。红军将士们怀着坚定的信念,突破重重封锁,开始了这场关乎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远征。这次战略转移的决策,是在第五次反"围剿"失败后,为保存革命力量而作出的重要抉择。长征的开启,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,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根据相关史料,斯大林在获悉红军长征的消息时,表现得十分震惊,他当时甚至不解地询问,为什么红军会突然选择撤离。这表明,斯大林实际上并不希望红军离开苏维埃区域。
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为何不支持红军长征?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当时中国局势的判断与国际战略的考量。斯大林认为,红军的长征行动可能会削弱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的影响力,进而影响苏联在远东的利益。共产国际则担心,长征的失败会损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声誉,因此主张红军应集中力量巩固现有根据地,而非冒险进行大规模转移。此外,斯大林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与国民党合作,以对抗日本在亚洲的扩张,而非依赖红军的独立军事行动。这种战略分歧最终导致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对长征持保留态度。
此举并非出于对红军的支持,更多是基于国际政治博弈的需要。苏联方面的决策主要着眼于自身利益,而非真心实意地帮助红军壮大。他们的行动背后,隐藏着深远的战略考量,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和扩大自身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。这种支持与其说是对红军的援助,不如说是苏联在国际棋局中布下的一步关键棋子。
上世纪30年代,德国在希特勒的掌控下迅速转向法西斯体制,整个国家陷入战争狂热。随着纳粹势力的扩张,欧洲大陆笼罩在紧张氛围中,包括苏联在内的多个国家都感受到了日益逼近的战争威胁。
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,苏联不仅要应对西线的紧张局势,还要面对来自东线日本的威胁。
1931年,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制造了九一八事变,迅速将东北纳入其控制范围。这一举动对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。为了应对日本的军事压力,苏联被迫向远东地区增派大量军队,以防范可能的冲突。这一系列事件加剧了该地区的紧张局势,对苏联的战略部署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面对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军事威胁,苏联实在扛不住了。斯大林琢磨着,得找个帮手分担压力。他看中了中国红军,希望他们能顶住日本人的进攻,帮苏联减轻东边的负担。这样一来,苏联就能集中精力对付西边的麻烦了。斯大林盘算着,中国红军要是能牵制住日军,苏联的日子就好过多了。
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原本期待中国红军能够继续壮大,然而现实情况是红军不得不撤离他们费尽心血建立的中央苏区,踏上充满不确定性的长征之路。这一局面显然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期望背道而驰。
然而,红军选择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,他们意识到不能为了分担苏联的压力而将自己置于险境。因此,中央红军最终决定踏上长征的征程。
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,始终与共产国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。在建党初期,共产国际为中国革命提供了重要支持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共产国际逐渐加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控制。由于对中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,共产国际做出了一些不利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决策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革命进程。
中国共产党逐步对这些做法产生抵制情绪,特别是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掌权。他提出并实施了独立自主的发展策略,这一转变使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,开始探索并走上一条更符合中国革命实际需求的道路。
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。1934年,由于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利,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。这次行动历时一年,跨越十四个省份,行程约两万五千里。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,翻越雪山,穿越草地,突破敌人重重封锁。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重新掌握领导权,确立了正确的军事路线。长征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,还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。斯大林对长征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坚韧不拔的体现。长征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,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